在與親密伴侶溝通時,往往正因為關係親密,說話時欠缺了一份尊重。久而久之,這種理所當然、自以為是的溝通方式,便會產生隔閡。

「你不相信我的能力嗎!」這是太太對難題提供解決方法時,丈夫的回應。「難道我每五分鐘就要向你報到?」這是丈夫出差沒回電話後向太太的話語。「生病就該去找醫生!找我幹嗎?」這是對向自己訴說抱恙的另一半的回覆。

語言雖是承載思想的工具,卻無法完整表達出心中思緒。表達不出的部份,人們就會用自己既定的假設來填充,再去詮釋話語的意思。而受語言的表達方式,我們都傾向用負面的假設來詮釋話語。

身心語言程式學(NLP)主張任何行為,包括說話背後都有着正面的動機。依照這個立場,“將注意力轉向話語背後的目標或意向”比“只回應表達不全的話語本身”,會更有建設性及更有效果。

當再聽到伴侶疑似攻擊、抱怨、責怪的話語,不妨停一停,想一想該批評背後的正面意圖,再用正面的方式去陳述這個意圖,藉此重新定義對方的說話。當我們這樣想時,就會意識到,太太之所以給你建議解決方法,背後動機只是想給你一點幫助和支持;抱怨你沒有接電話,只是表達她有多想念你;生病的時候找你而不找醫生,背後帶着的是你才是他/她的終極依靠這個信念。

看出批評背後的正面動機,肯定話語背後的善意,必定會使關係更上一層。

以上文章由澳門身心語言程序學培訓中心提供

下載全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