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們知道與孩子相處絕非見招折招,就能夠順利通關。學習親子相處的技巧是希望在了解孩子後,透過正面的溝通方式發展出更親密、並且有助於孩子成的親子關係。

每個孩子的內心都有一個「小世界」,在這個世界裹,或許有很多開心、煩腦、憂傷,甚至有很多秘密。想要了解孩子的個性和真實想法,建立親密威, 為彼此的心靈搭建橋樑,最好的方式就是傾聽。作為家長,在此時可以反思一下,你平時與孩子溝通時,是否有「傾」有「聽」呢?筆者認為,相較於父母權威或給予忠告的說話,有效聆聽孩子內心的聲音更能成為建立良好親子關係的鑰匙。

怎樣才是真的聆聽?博大精深的中國文字結構上也帶給我們一些啟示。「聽」 包含了「耳王」「十目」「一心」這三個部份,這正正反映出真正聆聽的技巧。

「耳王::耳朵做王,讓耳朵聽見對方的聲音。

當面對孩子不恰當的行為時,家長的情緒很多時會因此而受牽連,此時較容易以權威或講道理的方式去回應,也許你當下不認同孩子的說話和行為,但如果想要做到有效的聆聽及明白孩子的想法,建議家長可先做一次的深呼吸,再默數5秒鐘,減慢自己回應的速度,當你願意完全聆聽孩子後,也會讓孩子明白,雖然不良行為不被接納,但情緒與成受是不會被忽略的。

「十目」:仔細留意,讓眼睛看見對方的需要。

與孩子溝通時需要觀察及了解孩子想表達的,透過眼神接觸及身體語官,如蹲下來 與孩子保持同一視線水平去聆聽他的說話,除了讓孩子成覺到你的尊重及關注,以及想要明白他的態度外,更可以讓你站在孩子的角度去聽懂他,有助溝通順利進行。 因為真正的明白(understand)是“I stand under you”

「一心::一心一意,用真心體會對方的成受。

想像一下以下的情境,當孩子走進廚房對媽媽說:「剛才拼了很久的積木車跌散了!」

媽媽A:「下次小心一點就不怕了!」

媽媽B:「拼了很久的積木車跌散了真可惜,你現在覺得很失望,甚至有點生氣吧!」

你覺得媽媽A及媽媽B的反應,哪一種反應會讓孩子更想跟父母繼續溝通呢? 媽媽B的回應包含了孩子所表達的語意及成受,是典型的「反映式回應」,這不但 能讓孩子知道父母瞭解他所表達的想法,以及隱含著情緒感受,更會讓孩子感受到被接納與關注。

最後,筆者鼓勵家長讓耳朵做王,聆聽及明白了孩子的想法及需要,並真心回應孩 子的情緒感受,當為彼此搭建了溝通的橋樑後,才能有效教導孩子合理處理情緒及行為的方法,讓他們有力量面對日常生活的桃戰。

以上文章由聖公會澳門社會服務處提供

下載全文